·

波尔兹曼大脑:宇宙中漂浮着至少7万5千亿亿亿个意识体

发布时间:2024-11-29 09:43:52阅读量:1
科普文章
转载请注明来源

在这个广袤无垠的宇宙中,我们总爱幻想自己独一无二,是万物之灵。但你知道吗?根据某个奇妙的科学理论,你、我,甚至整个地球,可能都只是宇宙中随机“涨落”出来的一个意识体——没错,这就是让人脑洞大开的“玻尔兹曼大脑”假说!

熵增定律:宇宙为何越来越“乱”?

你的房间如果不打扫,是不是会越来越乱?这就是“熵增定律”在生活中的体现。简单来说,熵就是系统混乱程度的量度,而熵增定律则告诉我们,一个孤立系统的熵总是趋向于增加,直到达到最大化,也就是系统变得最混乱。

宇宙,作为一个巨大的孤立系统,按理说也应该遵循这一法则。但奇怪的是,我们观测到的宇宙,似乎是从一个极其有序、熵极低的状态开始的。这,是为什么呢?

玻尔兹曼的“脑洞”:宇宙其实是个“随机播放器”?

这时,奥地利物理学家路德维希·玻尔兹曼登场了。他提出,熵增定律其实是统计性的,就像抛硬币,虽然正面朝上的概率是50%,但在无限次抛掷中,正面和反面出现的次数会趋于相等。同样,宇宙在大部分时间处于高熵态,但无限的时间尺度上,偶尔也会有“小概率事件”发生,即熵的随机涨落导致低熵态的出现。

换句话说,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个有序、低熵的宇宙,可能只是一次“宇宙级”的随机涨落,而我们,恰好生活在这次涨落之中。

从宇宙到“大脑”:意识也能“涨落”出来?

既然整个宇宙的低熵状态可以是一次涨落,那么,为什么不能只是我们的大脑,或者更精确地说,是我们的意识经历了这样的涨落呢?这就是“玻尔兹曼大脑”假说的核心。

在浩瀚的宇宙中,漂浮着无数个“自我意识”,它们没有身体,没有外界,只有自己的“记忆”和“认知”。这些“记忆”可能是虚构的,但对这些“大脑”来说,却是无比真实的。而我们,或许就是其中之一。

比科幻还科幻:你真的确定自己“存在”吗?

听到这里,你是不是开始怀疑人生了?别急,还有更“刺激”的。根据这个假说,宇宙中可能漂浮着多达7万5千亿亿亿...个这样的意识体。换句话说,你可能并不孤单,只是你不知道而已。

这听起来就像是一部科幻电影的剧情,但它却源自严谨的科学理论。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真的就是“玻尔兹曼大脑”,而是说,在理论上,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

反转再反转:科学,总是在探索中前进

不过,别急着恐慌。尽管“玻尔兹曼大脑”假说听起来让人难以置信,但它目前还只是一个假说而已。科学,总是在不断的探索、质疑和修正中前进的。

比如,有科学家指出,我们的宇宙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而且,生命活动本身也是一个熵减的过程。这些,都对“玻尔兹曼大脑”假说提出了挑战。

更重要的是,科学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就像我们对宇宙的认知,从最初的天圆地方,到现在的宇宙大爆炸理论,每一次的突破,都是对前人认知的颠覆和超越。

所以,下次当你再听到“玻尔兹曼大脑”这样的奇妙理论时,不妨保持一颗开放的心,因为,谁知道呢?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真的会发现,宇宙最深层的奥秘,比我们现在提出的所有假设都要更加奇妙和令人意想不到。

------------------------------

本文转自公众号姗姗说脑洞科普

0 人喜欢

评论区

暂无评论,来发布第一条评论吧!

弦圈热门内容

记录一下:弦圈在知乎正当宣传遭遇被恶意举报?

记录一下昨天在知乎上遇到的离谱事情,我的一个回答无端端的被删除了,很有可能是因为推广网站导致得罪了某些人,从而举报我垃圾广告。当然也有朋友说,这其实就是知乎因为我引流所以封我,这确实不好说。最后申诉也没用,只能说这真的离谱到家了。我回答的提问是《有哪些网站比较有深度?》,正常理解这问题就是要你推荐网站的,那我推荐自己的网站,带上链接,多说几句介绍一下,不是很合理吗?我的回答可以说完全契合这个问题,甚至说该问题就是给我这种想要推广的人量身定做的。如果说我是因为在别的毫不相干的问题下,强行推广我的网站,那删我还情有可原。结果我发了那么多个回答,偏偏这个最不可能的。我想是不是因为那个提问是广告提问,回答是广告回答,所以我宣传了导致强了别人的风头。但我查了查问问题的人跟回答问题的不是同一个,而且网站名都似乎是大网站,还不至于这样,只能说遇到一些“不认同数学网站是有深度网站”的人吧😅以下是我当晚发在知乎的原文。这几天,我在知乎加大了弦圈 弦圈 - 找到属于你的圈子 (manitori.xyz) 的宣传力度,但也不是像生产电子垃圾那样胡乱安插广告。每个回答,我都认真看、认真写的,并且保证回答跟问题 ...

Algebraic Topology I: 对教材跟概念的一些论述

关键词:Homotopy, Homology, Groupoid, Foundamental Group, Van Kampen Theorem, Covering Space, Covering Projection, Fibration with unique path lifting, Cofibration.Tammo tom Dieck 在他的代数拓扑教材中写了非常漂亮的前言,在点出代数拓扑精髓的同时还包含一些形而上学的哲思,并且简略地介绍了代数拓扑里面的两个核心词汇,同伦(homotopy) 跟同调 (homology)。我简要地部分翻译如下:代数拓扑是连续数学跟离散数学交相辉映的学科。在连续数学里面,我们用拓扑空间和连续映射这样普遍的形式语言将其公理化。而离散数学则是被我们用来表达代数和组合概念的。在数学语言中,我们用实数来概念化连续形式,但我们建立实数时却是要用到整数。下面举个例子,我们直觉地认为时间是一个连续的没有间断的流动过程,是由一系列不停止的瞬间后继构成的。但在实践中,我们却使用被定义为有周期性的离散模型工具跟自然过程。同样地,我们意识到空间是一个连续体,但我们 ...

评审8年终获发表,数学天才望月新一证明abc猜想,全球只有十几个数学家读懂但争议未消

abc猜想,数学界悬而未决的重要猜想,它的证明过程经过8年的同行评审,终于要在期刊上发表了。论文作者是日本的天才数学家望月新一,他33岁起就在京都大学担任数学教授。这一次望月新一的证明,全篇超过600页,2012年就已发表,但足足经过了8年的同行评审才通过,期间开过多次研讨会——但依然有很多数学家无法理解。据说,这篇论文全球只有十几位数学家深入研究了证明过程。许多数学家根本无法指出证明过程是对是错,因为根本看不懂。4月3日,日本京都大学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宣布望月新一证明了它。包括Nature等在内的权威科学传媒组织,也这一重要进展进行了报道。望月新一没有出席昨天的发布会,他的另外两位同事说,当他知道自己的论文被接收,终于松了一口气。多年来他从未在公众场合露面。但也不是没有争议,因为当初接收论文的期刊——日本的PRIMS,主编正是望月新一本人。如果他的证明是正确的,那么将彻底改变数论。同时也正因为如此,才有了学界长达8年的争论。什么是abc猜想?abc猜想,最初由法国数学家约瑟夫·奥斯特莱和大卫·马瑟,在1985年提出。并且一经提出,abc猜想就成为数论领域的重要猜想之一。只是和哥德巴赫 ...

英语不好,读不懂英文数学教材怎么办?

问题:最近我得到一本英文 GTM1 的 PDF。起初我截图发到微信上,再通过机翻来阅读。后来觉得麻烦,就打印下来。结果它马上给我一个下马威。第三节开头给了一个定义,然后就出现了一个长达三行半的复杂句子,我辛辛苦苦把每个不认识的词都标出来,但是除了开头的「定义 3.1 是不完全的」,后面我就不知道它说的是什么了。而且我发现书里面有很多很多我不认识的词,一个一个查只怕一年也读不完。经常在知乎看到「数学书是所有英文教材里文字最好懂的」这样的评论,大概我的英语水平太差了吧。(我的英语水平:我现在初三,120分的试卷一般考110~112)所以现在我应该怎么办?怎样比较快速地提高英语水平使得我能够看懂数学书。(补充一句:我的数学水平对看书不是很成问题)我的回答:看不懂英文怎么办?那就老老实实遇到不懂的单词,就查一下什么意思,然后拿个笔记本记下来,这样还能方便偶尔复习巩固记忆。每次遇到不懂的单词,就这样操作,时间长了有感觉了,就可以不记笔记了,遇到不懂的查,脑子过一遍,继续看,代入到语境中去理解。你是初三,真巧我看人生中第一本数学英文教材的时候也是初三,当时刚刚中考完,我还依稀记得当时看的教材是泛函 ...

把加法与乘法结构拆掉再复原?望月新一如何引发代数几何变革

据《朝日新闻》,望月新一关于ABC猜想的论文可能将要发表,审核它的期刊是《数理解析研究所公刊》(PRIMS)。媒体对此的报道大抵聚焦在两点上:一是这个期刊就是他的工作单位主办的,一是这个论文几乎无人能懂。作为一个数学研究者,我个人并不担心望月新一的利益冲突问题,不但因为数学界有一套相当完备的系统用以避免利益冲突,在选定编辑和审稿人时有良好的避嫌标准,更重要的是:他没有动机。他已经功成名就,不需要什么文章。数学这种东西,对就对,错就错,不存在编数据或者实验造假,一切细节都在文章里。要是错了,无论强行发表在什么期刊上,也终有一天会被发现,而一发现就无可抵赖,只能重新修补。但是他的理论绝不仅仅是一个“几乎无人能懂”的怪物而已。它所试图解决的根本数学问题,它背后的当代数学界的面貌,它反映出的做数学研究是怎样的状态,这里面还有太多的故事并不是、也不应该是只有几个人能懂。甚至也许可以说,这些故事能让人直观地感受到:现代数学是什么。破题望月新一的研究领域,是所谓的“远阿贝尔几何学”。如果一句话解释这个领域的话,我只能这样写:有理数的绝对伽罗华群,以至任意代数簇的平展基本群,它们“远离阿贝尔”的部分, ...

望月新一与他天书般的论文,展现了纯数学与我们的距离

导语:一位日本数学家声称已经解决了数学领域最重要的问题之一。但是,几乎无人能懂他的证明,无从判断对错。2012年8月30日的早晨,望月新一悄悄地在自己的网站上发布了4篇论文,总计长达500多页,密密麻麻地布满了各种符号。它们是作者孤独工作了十多年后的成果,可能会在学术界引起爆炸性的影响。在文中,望月新一声称解决了abc猜想——一个27年来在数论领域一直悬而未决的问题,令所有其他数学家都束手无策。如果望月新一的证明是正确的,它将是本世纪最令人震撼的数学成果之一,或将彻底改变整数方程的研究。David Parkins不过,望月新一本人并未对自己的证明大做文章。他任职于日本京都大学数理解析研究所(RIMS),是一位令人尊敬的数学家。他没有向全世界的同行宣布自己的研究成果,只是将论文发布在网上,等待世界去发现。第一个注意到他的论文的可能是玉川安骑男(Akio Tamagawa)——望月新一在RIMS的同事。和其他研究人员一样,玉川安骑男知道望月新一多年来一直在潜心钻研abc猜想,并且已近成功。当天,玉川安骑男通过电子邮件把这个消息发给了他的合作者之一、诺丁汉大学数论理论家Ivan Fesenk ...

我在哪可以找到一个数学笔友?

我的提问:我是一个高中生,热爱数学并读了很多数学书。我总是喜欢跟别人讨论一些数学问题。但不幸的,我的学校看起来没有任何人真心喜欢数学,他们只在乎考试,并且当我跟他们谈论数学时他们总是忽视我。这可能是因为他们不理解我所说的东西。因此我经常感到非常孤独,这很痛苦。有人能帮帮我吗?我想找一个笔友来互相交流。热心网友回答:一些主意:联系一个本地(或非本地)的大学。你可以通过几种方法做到这个。第一种是联系招生部门或外联部门。根据你生活在世界的哪个地方,大学可能有一个部门或两个部门都有。外联部门更好,因为他们的工作是让机构内的人与机构外的人建立联系。这可能是数学专业的学生,但也可能是教授。本地的学校最好,因为理论上你有时可以直接过去和人当面交谈,但如果你附近没有本地学校,那么你可以联系全球各地的其他学校。你是哪里的?联系你学校的数学老师。如果你认识某个你特别喜欢的老师,那么此人可能会是一个好的出发点。他们可能跟其他学校的人有联系,能帮你寻找志同道合的人,或者他们可能直接担任你的顾问。如果你在找学生而不是讲师,这可能是最好的方法。去reddit。Stack exchange是一个问答型网站,因此通常 ...

10月底至11月初,弦圈功能更新:上传附件

最近我们将给“写帖子”添加一个新的功能:上传附件。也就是说,以后在弦圈用户可以上传自己写的pdf版或者doc版的文章,或者是可以分享自己收藏的电子书。至此,弦圈将同时兼顾为一个资源型网站,大家可以在弦圈的帖子中寻找相关的资源(如电子书、notes等)进行下载。附件的下载可以设置条件,如回复后才可下载,支付金币可下载等。之后为了更好的体验,我们计划引入智力(经验)和货币系统。货币暂分为金币和弦币,其中金币为免费的,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签到可获得智力值,而智力值又能产生金币😇。最后,如果上传的附件存在侵权等问题,请联系删除。注意,最新帖子泛函分析教材Functional Analysis Notes(2011)为测试贴(下图为测试画面),新功能将马上上线😃。11月2日:新功能已于昨日更新完成,欢迎尝试使用!😃

如果我看数学看得很慢,这没问题吗?

我在一所知名的数学学院读数学本科,今年是最后一年。然而我发现一件事情,那就是我好像看数学的速度要比班上其他同学慢。比如,无论我尝试多少遍,我似乎都是班上最后做完作业的人,并且我很少有空余时间进行课外阅读。你觉得有哪些建议或者技巧是我可以尝试的?或者说为了节省时间,我是不是应该跳过细节?回答1:提问和给出的信息有些模糊,可能无法给出令人满意和有意义的答案。但我仍然会尝试给出一个答案:我想我们每个人都知道数学中的这些短语,如“easy to see”或者类似的词组,他们能占据一个人数小时注意力,并且显然会导致读完一篇文章所需要花费的时间,比理所当然的要更长。因此如果你为此付出了更多努力,而你的同学们却没有,那读得慢确实没什么问题。还有当你第一次阅读文本的时候,你是否会尝试理解每一个证明中的每一处细节?我非常肯定这不是你每个同龄人都能做到的。并且我发现有几种不同的“类型”。比如说我在第一次看时,往往需要先有个大概的了解,然后再深入理解更为复杂的证明和细节。我同时喜欢多次反复阅读一个文本,因为我记性不好,这或许会让我重复一些东西,但当然也意味着我第一次会看得很快,但也很肤浅(所以我先从鸟的视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