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eate a postAsk question
|
a month ago
|
Article

物理学家打造史上最难迷宫:极易碎成微粒

代达罗斯本可以从英国和瑞士的物理学家团队那里获取灵感。他们从分形几何和国际象棋的策略游戏中汲取原理,创造出了他们所说的有史以来最难的迷宫。在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物理学家菲利克斯·弗利克的带领下,这个研究小组在阿曼-比克尔平纹图案中产生了被称为汉密尔顿循环的路线,创造了复杂的分形迷宫。他们说,这些分形迷宫描述了一种被称为准晶体的特殊物质形态。它的灵感来自于一个骑士在棋盘上的移动。“当我们观察我们构建的线条的形状时,我们注意到它们形成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复杂迷宫。随后迷宫的大小呈指数级增长,且数量无限,”弗莱克解释说。“在骑士之旅中,棋子(向前跳两个格,向右跳一个格)在回到起始方格前只访问一次棋盘的每个方格。这是‘汉密尔顿循环’的一个例子,即通过地图的循环只访问所有站点各一次。”准晶体是自然界中极其罕见的物质形态,是固体中有序和无序晶体的奇特混合。在有序的晶体中 —— 如盐、钻石或石英 —— 原子以非常整齐的模式排列,并在三维空间中重复。你可以将这个晶格的一部分叠加到另一部分上,它们就会完美地匹配。无序的或无定形的固体是指其中的原子都是乱糟糟的,包括玻璃和一些通常在地球上找不到的冰。准晶体是一种 ...

|
a month ago
|
Article

宇宙的最终结局会是什么?宇宙命运结局的三种假说

宇宙是如何诞生的?这个问题一直吸引着人类的好奇心。随着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发现,科学界普遍认为,宇宙起源于大约138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然而,宇宙的最终结局又是怎样的呢?这是另一个让人类深思的问题。自人类诞生以来,人们就对死亡充满了恐惧,因为死亡意味着失去一切,无论是美好的事物,还是别的东西,全都将趋于“虚无”。虽然人类对死亡非常恐惧和厌恶,但是它似乎是宇宙中的一道铁律,目前仍然没有破解和逃脱的方法。不仅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难逃灭亡的结局,就连宇宙本身或许也不是永恒存在的,它也许会在遥远未来的某天迎来自己的终结,这已成为科学界公认的事实。关于宇宙的最终结局,科学家们提出了多种假说。其中一个是“大撕裂”理论,随着科学的发展,科学家们又提出了另外两种关于宇宙最终命运的假说:热寂和大坍缩。本期内容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1. 大撕裂假说图片来自网络宇宙的命运一直是天文学家争论不休的话题。有些人认为宇宙将永远存在,而另一些人则认为它最终会走向毁灭。如果你是一个科学家,你可能会对宇宙的未来感到担忧。因为有一种假说告诉我们,宇宙的结局可能是一场灾难性的大撕裂!大撕裂理论认为,宇宙的膨胀 ...

|
a month ago
|
Article

地心人和外星人阴谋论

cover

由于本文对超维度到能拨弄时间的文明是否存在这个问题持有悲观态度,因此论述条件限制在三维下。 1.1 地心文明论我们默认地心是指距离地面6000公里的地方,这个地方的特点是:4000摄 氏度以上的极高温360 GPa 的地心压力没有阳光、几乎没有水分、氧气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大量辐射不依靠【温室】能在这种地方活下来的生物应该具有的特点:不能 是碳基,因为蛋白质DNA细胞分子结构全都会在高温下遭到破坏生物体 结构要异常坚韧,能在极高压下维持运作能有办法直接或间接吸收地热 能量维持生物体运作,且这个过程气体和水不参与反应其生存和繁衍模式能与辐射共生我们目前探测地心的手段有:由于地球内部的密度变化会影响地球重力场,因此精确重力测量可以给出地下岩石密度变化 由于地核中的液态铁和镍会产生磁场,通过探测地球磁场变化可以分析地壳中磁性物质分布遇到液体层会减速的纵向地震波,和只在固体传播的横向地震波人类的理性只能讨论可知的部分,讨论不可知部分是无效操作,在可知的范围内,目前只有少量微生物能在深底层存活,马里亚纳海沟最深处的生物也只是距离地面11公里而已。在可知范围内,没有任何生物能在地心长期生存。在贝叶 ...

|
a month ago
|
Article

乘坐超光速飞船,来到距离地球2241光年的位置,能否看到秦始皇登基?

在各方面条件均合适的前提下,理论上来说是有一定概率看到秦始皇登基的。在咱们上中学的时候,可能我们的物理老师就给我们讲过非常有趣的现象:夏天打雷下雨,往往在打雷之前会有一串闪电滑向天空,闪电过后就是雷声,对不对?那么我们为什么会先看到闪电,然后再听到雷声呢?再听到雷声呢原因很简单,因为闪电属于光,它的传递速度是光速。而雷属于声音,它的传播速度是声速。一个是30万公里每秒,一个是340米每秒。从这个理论来出发的话,我们就不能发现,在闪电打雷的过程当中,我们往往是最先看到闪电,然后才能听到打雷的声音。好的,在这样一个理论前提之下,我们会就更容易来理解这个话题了,简而言之:光和闪电本质上来说没有太大的区别,它们都是光的一种形式,而它们在传播的过程当中往往和周边的环境介质都有着密切联系。但是我们把这些通通排除在外的话,当一束光飘向外太空的过程当中,在最短的时间之内,它可能到达一个极远值。但是如果想把这个光传递得更远,这中间就需要时间了,而这个时间我们是以光年来衡量的。这个光年指的是什么呢?常规情况下来说,指的是光在一年内传播的距离。拿地球和太阳当一个引子太阳每天东升西落,我们早已经习惯了这样的一 ...

|
a month ago
|
Article

宇宙大爆炸瞬间究竟发生了什么?深入解读宇宙漫长演化史!

当我们举头仰望浩瀚的星空,眼前所展示的是一个宁静而广阔的宇宙。然而,在这一片宁静的面纱之下,隐藏着一个充满生机与神秘色彩的历史。大约138亿年前,我们所知道的这个宇宙的全部,居然只是一个比原子还要微小的存在。就在那个难以想象的一刻,发生了一场伟大的爆炸——即我们所知的宇宙大爆炸,它不仅拉开了宇宙历史的序幕,也彻底改变了我们对空间和时间的理解。宇宙大爆炸,亦称为“大爆炸”,是宇宙学中至关重要的事件之一。在这一刻,整个宇宙从一个极其微小的点开始,经历了一场剧烈且迅速的膨胀,进而塑造成今天我们所观察到的宇宙模样。这一理论首次由比利时神父兼宇宙学家乔治·勒梅特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随后经过不断的科学研究及观测,逐渐成为了现代宇宙学的支柱理论。但关于大爆炸的瞬间究竟发生了什么,这仍是让科学家着迷的一个未解之谜。奇点与大爆炸:宇宙的起源在大爆炸的理论框架下,宇宙的起源被描述为一个极其渺小的点,其中包含了宇宙中所有可能的未来物质和能量。这个概念对我们这些生活在三维空间及一维时间中的人类来说是极为难以理解的。不过,这个所谓的奇点并非普通的物质点,它实际上是一种密度和温度都达到无限状态的特殊存在。在这 ...

|
a month ago
|
Article

上帝根本不存在!霍金晚年到底发现了什么,临终遗作彻底否定神学

cover

综述斯蒂芬·霍金,作为现代最为家喻户晓的物理学家之一,尽管身患重病,却凭借杰出的科学成就享誉全球。他的世界观独树一帜,尤其是在对宇宙本质的探索上,给世人带来了深刻的思考。早年间,霍金对上帝的存在问题持有保留态度,而到了晚年,他却坚定地否认了上帝的存在。在临终前的著作中他直言:宇宙的诞生无需借助上帝之手!霍金究竟发现了什么?为何会有这样的转变?思想转变早年间,霍金对于上帝是否存在其实并不是那么坚定。1988年出版的《时间简史》中,他虽然提到了物理学能够解释宇宙的运作规律,但并未完全排除上帝在宇宙创造中的作用。或许是为了尊重那些深信上帝创造宇宙的人,也可能是他对“创造力”的某种敬畏。他当时还在书中写道,如果我们能够发现一套完整的理论,就可以理解“上帝的思维”。这也表明,霍金早年在探索宇宙的奥秘时,依然对上帝保留了一神秘感。然而,随着霍金在科学研究上的深入,他逐渐开始动摇这个信念。2010年出版的《大设计》,霍金的立场发生了重大改变。他明确提出:上帝并不需要存在,宇宙可以通过自身的物理法则自发生成。他提出,“由于有万有引力这样的定律存在,宇宙能够而且必定是无中生有。”这句话也意味着他彻底抛弃 ...

|
a month ago
|
Article

暗物质:奇异黑洞可能是暗物质的副产品

对于我们能看到的每一公斤物质,无论是你桌上的电脑,还是遥远的恒星和星系,都有5公斤不可见的物质渗透在我们的周围。这种“暗物质”是一种神秘的存在,它规避了所有形式的直接观测,然而却通过它对可见物体的无形牵引力让我们感受到它的存在。图片来源网络五十年前,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提出了一个关于暗物质可能是什么的想法:一个黑洞群体,它们可能在大爆炸后不久就形成了。这样的“原始”黑洞不会是我们今天探测到的巨人,而是微观区域的超密物质,它们会在大爆炸后的第一枚万亿分之一秒形成,然后崩溃并散布在宇宙中,以一种可以解释我们今天所知的暗物质的方式牵引周围的时空。现在,麻省理工学院的物理学家发现,这个原始过程也会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伴侣:更小的黑洞,它们拥有前所未有的称为“色荷”的核物理属性的数量。这些最小的,“超负荷”的黑洞将是一种全新的物质状态,它们可能在诞生后不久的一小部分秒内蒸发。然而,它们仍可能影响了一个关键的宇宙学转变:第一次原子核被锻造的时候。物理学家假设,带色荷的黑洞可能影响了融合核的平衡,在一种天文学家将来可能通过未来测量检测到的方式。这样的观测将有说服力地指向原始黑洞作为今天所有暗物质的根源 ...

|
a month ago
|
Article

揭秘宇宙的奥秘:大爆炸、暗物质、暗能量以及神秘的平行宇宙存在吗?

有过一段时间,你或许觉得自己手中的咖啡杯,心中的梦想,身边的人和物,都是独特而独一无二的。然而,当你看向星空时,你是否曾经想过,也许在另一个角落,另一个宇宙中的你,正在面临同样的问题,活在一个完全不同而又相似的世界中?这就是平行宇宙理论中我们要讨论的问题。这个问题或许曾在我们心中悄然滋生,然而科学家们已经在努力寻找答案。这个故事要从一颗原初的原子开始讲述。梅特勒的宇宙大爆炸理论描绘了一个宇宙的诞生过程。数十亿年前,一个比太阳还要巨大的、密度极高的原子在一场大爆炸中破裂,荡涤出今天宇宙的蓝图,铸造了我们眼前的一切。然而,这个理论仍有许多未解之谜,如大爆炸之前的世界,以及大爆炸的原因。当哈勃发现宇宙中的星系在距离我们越远,颜色就越偏红,他发现了宇宙正在膨胀——这便是著名的哈勃红移现象。这种膨胀快速而不间断,使得一切都变得愈加模糊,无法分辨。但闪耀在暗淡淡度之外的,是还未被触摸的暗物质和暗能量。这两者虽无法直接观察,但却在无形中塑造了宇宙的形状和运动轨迹。如果说宇宙是一场最伟大的烟火,那么我们也许只能欣赏到其中一小段的辉煌。就像无限宇宙理论的倡导者们所说,我们所处的宇宙可能只是一个更大无边无 ...

|
a month ago
|
Article

最新发现:火星上有大量液态水,多到可覆盖整个火星,且水深1.6公里

cover

多年来的探测数据表明,在火星表面存在着大量类似地球河道和河床的地形结构,其长度往往可达数百公里,明显是由液态水长时间侵蚀和冲刷而形成的,而火星表面的很多盆地和低洼地区,其边缘还存在着类似海岸线的特征。除此之外,在火星表面,还发现了广泛分布的水合矿物以及类似于地球上由水过程形成的沉积岩,这些分层岩石通常显示出交错层理等特征,被认为有水流过时形成的痕迹。所以科学家据此认为,在遥远的过去,火星表面曾经也存在由大量液态水形成的江河湖海,而那时的火星很可能也像地球一样宜居。然而我们都知道,现在的火星表面是一片干涸的荒芜世界,那么,火星上的水到哪里去了呢?对此,一个常见的观点就是,由于火星太小,其核心早早地冷却了,这会导致其磁场的消失,在没有了磁场的保护之后,火星的大气就被太阳风持续剥离,这导致了火星表面的气压显著下降,使得液态水无法在表面存在,于是水开始蒸发并被太阳风不断地“吹”走,而火星大气的变薄还导致了火星表面的温度急剧下降,于是剩余的液态水都冻结起来,形成了火星两极的冰盖或隐藏在火星地下的冰土之中。(↑火星北极的冰盖)可以看到,这样的解释是比较合理的,该观点也因此得到了较多的认同,所以人们 ...

|
a month ago
|
Article

揭秘地球悬浮之谜:宇宙中60万亿亿吨巨无霸,外星文明是否存在?

cover

重达60万亿亿吨的地球,为何能悬浮在宇宙之中,而不是因为重力的作用而坠落。难道真的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在支撑着地球吗?1687年,牛顿首次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这条定律表明,所有的物体之间都存在引力,且质量越大的物体,其引力也越大。地球之所以能够悬浮在宇宙中,是因为受到太阳的引力影响。我们都知道,地球是围绕太阳公转的,而太阳是一颗直径为139万千米的恒星,体积是地球的130万倍,因此太阳的引力非常之大。即使地球的重量达到了60万亿亿吨,它仍然可以围绕太阳进行椭圆形的轨道运动,这就是地球能够在宇宙中悬浮的主要原因。而地球不会被太阳的引力吸入,主要是因为地球在围绕太阳运动的同时,还产生了一种离心力。这种离心力与太阳的引力形成了平衡,使地球能够稳定地保持在轨道上。此外,地球除了围绕太阳公转,本身也在自转,速度达到了每秒466米,超过了声音的传播速度。那么,你是否曾经想过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感觉不到地球如此快速的自转呢?人类的感知系统是有限的,主要依靠眼睛来观察周围环境的变化。由于地球的直径达到了12756千米,远超过了人类的感知范围。再加上地球的自转速度非常稳定,我们的大脑和感知系统已经习惯了 ...

Get connected with us on social networks! Twitter

©2024 Guangzhou Sinephony Technology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