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评审8年终获发表,数学天才望月新一证明abc猜想,全球只有十几个数学家读懂但争议未消

发布时间:2024-11-05 12:02:14阅读量:1
普通文章
转载请注明来源
写作类别

abc猜想,数学界悬而未决的重要猜想,它的证明过程经过8年的同行评审,终于要在期刊上发表了。

论文作者是日本的天才数学家望月新一,他33岁起就在京都大学担任数学教授。

这一次望月新一的证明,全篇超过600页,2012年就已发表,但足足经过了8年的同行评审才通过,期间开过多次研讨会——但依然有很多数学家无法理解。

据说,这篇论文全球只有十几位数学家深入研究了证明过程。

许多数学家根本无法指出证明过程是对是错,因为根本看不懂。

4月3日,日本京都大学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宣布望月新一证明了它。包括Nature等在内的权威科学传媒组织,也这一重要进展进行了报道。

望月新一没有出席昨天的发布会,他的另外两位同事说,当他知道自己的论文被接收,终于松了一口气。多年来他从未在公众场合露面。

但也不是没有争议,因为当初接收论文的期刊——日本的PRIMS,主编正是望月新一本人。

如果他的证明是正确的,那么将彻底改变数论。

同时也正因为如此,才有了学界长达8年的争论。

什么是abc猜想?

abc猜想,最初由法国数学家约瑟夫·奥斯特莱大卫·马瑟,在1985年提出。

并且一经提出,abc猜想就成为数论领域的重要猜想之一。

只是和哥德巴赫猜想不同的是,向大众说明abc猜想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大概如下:

有三个互质正整数a、b、c,且c=a+b。所谓互质,即它们的最大公约数是1。

因此8 + 9 = 17、5 + 16 = 21是符合条件的一组数字,但是6 + 9 = 15不是。

接着,我们把abc的质因数都提取出来,比如5、16、21的质因数是5、2、3、7,这些质因数相乘的结果为210,这个数比原来的三个数大得多。

又比如5、27、32,它们的质因数是5、3、2,相乘结果为30,就比32小。

但第二种情形极为罕见。如果a和b都是小于100的数,我们能找到3044个符合条件的abc组合,其中只有7组满足第二种情形。

而abc猜想要证明的,就是符合第二种情形的abc组合,只有有限个。

数学家们把abc的质因数乘积记作rad(abc)。用严谨的数学语言来表述就是:

对于任何ε>0,只存在有限个互质正整数的三元组(a, b, c),c = a + b,使得:c > rad(abc)1+ε

费马大定理迎刃而解

在人类短期内没法证明的abc猜想的情况下,科学家们想到了一个办法,就是用计算机暴力解决,从小到大依次寻找符合abc猜想第二种情形的组合。

由此衍生出了一个分布式计算项目ABC@Home,就是通过全球各地的电脑穷举计算符合abc猜想条件的三元数组。到2014年5月,人们已经验证了2380万个组合。

虽然有无限个例子或反例不能解决abc猜想,但是数学家希望借着该计划发现的三元数组的分布模式。

之所以花费大量计算资源去验证,是因为abc猜想在数学界有着重要意义。

和黎曼猜想一样,很多数学领域后续的一些假设都依赖于前者。如果前者得到证明,后者就能轻易得出。

abc猜想的形式是a+b=c,著名的费马大定理形式是xn+yn=zn,二者非常相似,实际上二者也是强关联。

如果abc猜想为真,那么费马大定理也可以轻松证明。

当年费马一句“空白太小写不下证明”,让这一问题从1637年一直拖到1995年才得以解决。

而通过abc猜想来证明费马大定理的方法,真的能让空白处就能写下证明过程。

所以望月新一这一次,真的做到了吗?

证明过程极具争议

望月新一发表了4篇论文来证明这一猜想,他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叫做“宇宙际Teichmuller理论”。

按照望月新一的说法,该理论是用于椭圆曲线数字场的Teichmuller理论的算术版本,里面包含了像霍奇剧院(Hodge theaters)这样奇怪的名字。

望月新一的理论并未得到学界广泛认同,600多页的证明被来自德国波恩大学的两位德高望重的数学家质疑。

2018年菲尔兹奖得主、马普所数学研究所所长Peter Scholze说:“我认为abc猜想仍未解决,任何人都有机会证明这一点。”

Scholze和他的同事Jakob Stix还曾发表一篇报告,指出在望月新一第三篇论文中“推论3.12”证明过程从根本上来说是有缺陷的。

而该推论对abc猜想的证明至关重要。

和其他部分引理的证明不同,3.12的证明尤其长,总共有9页。Scholze认为这9页证明达到了根本无法遵循逻辑的地步。

Scholze在2018年到京都大学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访问,与望月新一探讨了这个问题,但双方谁也说服不了谁。

Scholze说:“我认为,除非望月新一进行一些非常实质性的修改,并更好地解释这一关键步骤,否则不应该将其视为证明。”

“我真的没有看到一个使我们更接近abc猜想证明的关键思想”,Scholze还补充道。

望月新一的论文也引起了陶哲轩的关注,在当年论文发表的第一时间,陶哲轩就在个人博客中谈到的自己看法,并给出了另一种启发式证明方法。

望月新一研究领域并不是陶哲轩的擅长,所以他之后一直回避对此评论。

这篇论文被期刊接收,并不是abc猜想的终点,也无法让数学家站到望月新一这一边,新的争论还会继续下去。

关于望月新一

最后,简单介绍一下这位日本天才数学家。

望月新一,1969年出生于日本东京都,5岁随父母前往纽约,16岁就进入普林斯顿大学,3年读完本科,23岁获得博士学位,33岁成为京都大学教授。

他现在是京都大学数理解析研究所教授。研究数论,包括算术几何,霍奇理论和远阿贝尔几何。

有意思的是,还有人曾猜测,望月新一就是比特币发明人“中本聪”。

不过这种猜测的疑点很多,因为比特币用到的密码学不是望月新一的研究方向,而且他作为一个纯粹的数学家,对现实世界的问题也不太关心。

最后的最后,如果你对望月新一这一abc猜想证明有其他看法,也欢迎告诉我们。

参考资料: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量子位

评论区

暂无评论,来发布第一条评论吧!

弦圈热门内容

纯数学与我们的距离

数学分为应用数学和纯粹数学。纯粹数学又叫基础数学,我认为只有纯粹数学才能代表数学,应用数学仅仅是对数学的应用罢了。因此纯粹数学或许就是数学中最为高深同时又最为美妙的部分了,它从现实中抽象出来,天马行空,其涉及面及其广阔,称其为星辰大海也不为过。而数论或许是数学中最纯的分支了,它研究各种数及数之间的关系,完全不依赖于现实。很多人对数学的认识存在很大的偏见与误解,而他们见到的数学仅仅只是冰山上的一角,并不能代表数学本身。数学的海洋波澜壮阔、深不见底,大多数人对数学的认识或许到本科的线性代数、微积分、数学分析就停止了,而这些都已经是好几个世纪以前的数学了,严格来讲连冰山一角都称不上。然而有些人自视甚高,认为自己读了个本科数学就以为自己真的懂数学了,然后到处去炫耀骗得一堆小白的崇拜。其实可以这么说,研究生以前你所学的数学都不能算是真正的数学,在研究生之前你只不过是在逐渐熟悉数学而已,打下一定的基础,让自己有足够的思维能力去理解更高深的数学。但是研究生跟本科如同隔山隔水,想要跨过本科跟研究生之间的鸿沟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但是一旦你跨过去了,就如同拔光见日,就好像天空突然开阔了很多,有数不尽的知 ...

诺贝尔物理学奖竟然颁给了AI?!为了给AI泡沫续命,已经不择手段了?

昨晚,诺贝尔奖直接给大家来了一个重磅消息,诺贝尔物理学奖居然全部颁给了两个搞AI的计算机科学家。消息一放出,马上就引发了各界的热烈讨论,绝大多数人对于这个操作都是感到懵逼的。不同专业的同学,对于此事的看法不尽相同,但共同点都是不太认同。而对于曾经做数学的我,对于诺贝尔委员会这种操作,也是十分的不爽。虽然有大V表示这相当于第一次颁发了诺贝尔数学奖,但我认为这反而证明了诺贝尔委员会对于数学的不重视,甚至感觉这是一种对数学的羞辱。因为数学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既然给AI颁发物理学奖是因为他们在AI方面的贡献跟物理有关系,那数学跟物理不是更有关系,况且历史上很多数学上的突破最后都直接导致物理上的突破,怎么就不见诺贝尔委员会给一个数学家颁个物理学奖。真要论贡献,AI都是数学发展出来的。结果诺贝尔委员会想通过这样的解释,强行给圆回来,实在是让人难以信服。在我看来,这次不给数学奖颁奖,主要就是因为相比于AI,数学尤其是纯数学本身并没有产生什么经济效益,然而这不应该是诺贝尔委员会考虑的因素,因为这是忘记初心的表现。相比于诺贝尔奖,菲尔兹奖就好很多。以前搞理论物理学的威腾,就因为它在理论物理学方面的贡献 ...

宛如来自空无的召唤——数学大师格罗腾迪克的生平(下)

作者简介:艾林‧杰克逊(Allyn Jackson)曾任美国数学学会会讯(Notices of the AMS)的副主编与总主笔,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数学硕士。她觉得能结合数学和写作两个非常不同的领域,面对各种数学课题和数学人物,收获很大。译者简介:翁秉仁为台大数学系副教授,《数学知识网站》负责人,与赵学信合译《数学:确定性的失落》(台湾商务)、《丘成桐谈空间的内在形状》(远流出版公司,简体中文版《大宇之形》,由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本文原文发表在 2004 年的 Notices of the AMS 51卷第 10 期,以下译文刊登在《数理人文》第 2 期(2014 年 6 月)。媒体或机构如需转载,请联系《数理人文》杂志(微信号:math_hmat)。重点摘要格罗腾迪克在 1970 年代初离开数学界,长期投入生态、反战、反核之异议政治,几经波折,1988 年从蒙贝里耶大学退休,最后遗世隐居于比利牛斯山区。格罗腾迪克后期著述颇丰,他撰写半自传之《收割与播种》,以惊才绝艳的笔法直抒胸臆,既批评法国数学界之人事,责难试图埋葬其成就,也反映其精神状态不稳的征兆,令读者惊愕、赞叹、感伤或愤 ...

数学学习记录:学习数学分析第二天,对baby rudin这本书的感想

学习数学分析Day2:我感觉非常地不适应,感觉书本里有些说法不够严格、不够准确。比如说开篇讲的ordered set,作者直接把order定义为一个strict total order,根本没有多讲order in general是什么。其实order就是一个二元关系,而一个集合$X$上的二元关系即是这个集合的Cartesian product $X\times X$的一个子集。如果说这本书作者默认书中的order就是strict total order就算了,他讲order也没有告诉你它的definition是什么,只是提到了它的两个性质,这是什么意思?通过性质反推定义??另一个我不喜欢的地方就是定义上确界和下确界的地方,本书通过一个全序集来定义下界和上界,进而导出上确界与下确界的定义。这个procedure没有问题,问题在于下界与上界的定义不够general,难道偏序集就不能定义下界和上界了吗?如果一个集合里定义了一个序关系,不是任意两个元素之间都一定有关系的。总结:baby rudin(数学分析原理)这本书十分适合初学者入门,但不适合重新补学,因为是入门教材,为了便于读者理解,作 ...

不吃油,能预防高血脂吗?

不吃油不是预防高血脂的合理方法,油脂除提供能量,还是亚油酸等人体必需脂肪酸和维生素 A、D等脂溶性维生素的重要来源,完全不摄入油脂可能影响健康。预防高血脂,重要的是控制油脂的类型和摄入量。建议选择富含不饱和脂肪酸Omega-3和Omega-6的有机亚麻籽油、核桃油和初榨橄榄油。每天烹调油摄入量不超25-30克,少吃油炸食品,选择蒸、煮等健康的烹饪方法。PS:在 只吃素,会瘦吗?中,我们也提到想要减肥,不能靠单纯的不吃某样东西,而是少吃。因此减血脂同理,在营养均衡的前提下,少摄入油即可。当然偶尔几顿不吃油,影响还是不大的,但长期不吃油也不好坚持,毕竟煮菜不下油,真的不好吃😅。

数学做研究要先确定一个方向,并定一个小目标:先搞懂一篇论文

现在开始认真看文献才明白,以前那种每天就顾着看各种教材和书的学习方法是多么的错误。现在开始认真研究Peter Scholze的perfectoid space才发现很多知识都是以前我认识的盲区。然后根据参考文献,我重新开始学习rigid geometry之类的有关知识。其实以前我就学过一点rigid geometry,当时用的只有一本Bosch的书,而且学了也不知道有什么用,同时也不知道该学哪些内容。现在我清楚了,Bosch的那本书是远远不够用的,还得看很多别的书和文献才行。要是我早点开始定下来,就搞懂一篇论文,就先搞一个方向该多好啊。以前的我,有时看看望月新一的hyperbolic curve和absolute anabelioid,有时候又看看p-adichodge theory,还看一下Peter Scholze的perfectoid space,最后啥也学不会。之后经过导师的指正,我终于定下心来搞懂Peter Scholze的perfectoid space,如今可谓是受益匪浅。————————————————本文原于2021年5月9日发布于QQ空间

大学本科高等代数对数域的定义不好,真正数域其实是代数数域

高代继续吐槽:我今天才发现书上线性空间的定义竟然还是在数域上的。我就想不懂用域不行吗?即便学生不懂介绍个域的概念有多难,中学生都能理解的东西,大学学数学专业课的人会理解不了?各种定义原本应该是非常一般的东西偏偏要降低一个档次,把域换成数域。是因为作者觉得数域上才具有足够具体的操作性吗?我不觉得这成立,数域是域的特殊情况,讲域不会影响些什么,其实国内教材里面数域这个概念根本就是多余的,我没见过国外哪个好的教材会讲数域这个概念。英文上number field是algebraic number field的简称,是有理数域的有限扩张,跟国内的数域完全不同。比如说,实数域不是数域,因为它viewed as linear space over $\mathbb{Q}$的维度是无限的,即不是有理数域上的有限扩张。因此如果有能力的话尽量别看国内的这种教材,它会误导你对数学正确的理解,多看国外英文教材,当然我不否定国内也有好的教材。——————————————————————本文原于2021年3月12日 09:46发布于QQ空间评论:好的教材对考研和期末考没啥帮助PS:关于国内外教材的对比,到底谁更好 ...

数学学习记录:第一次系统地学习数学分析有感

学数学学了那么久,今天终于开始系统地学习数学分析。之前以为数学系也是学高等数学那本东西的,结果发现数学系学的是数学分析,不学高等数学。而我以前还以为数学分析=实分析+复分析呢。因此当初我没有学过数学分析,就直接去学泛函分析、实分析、复分析、一般拓扑学去了。说到这,我不得不佩服当初的自己,几乎零基础的情况下还敢跳空去学,仅仅是为了满足内心的好奇。当时我才15岁,15岁多好的年龄啊!我现在多想回到15岁,去弥补过去的一些不完美的遗憾。当时数学的大门向我打开,我为数学还能展现出如此抽象的形式而惊奇,我为数学那摸不清的神秘“深渊”而感到震惊,还有那说不清的美妙。。。。于是,我凭一己之力,尽全力去理解那些让人挠破脑子的概念,不断疏通数学的脉络,学不会就再来一次。这其中不知经历了多少风雨与折磨,我不知多少次想过去放弃,最后我学到了研究生。直到那时我才开始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数学,而以前的我是多么的无知。我开始对本科的数学感到“乏味”,一心想要专研研究生的数学,因为那才算是真正的数学,又或者说那是真正数学的开始。现在不知道看过多少书,学过多少东西,苦苦冥思过多少次,我终于开始觉得研究生的数学简单了,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