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失业、分配不平衡和结构性转变:人还能否“卷”过AI

发布时间:2024-12-04 21:21:53阅读量:74
普通文章
转载请注明来源

白果/文 人类对AI,尤其是AI冲击社会就业与收入分配的担忧,其实由来已久。20世纪70年代至今,我们至少经历过三波AI发展的大潮。当一轮轮潮水退去,人们发现人工智能似乎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厉害,不禁有了更自信乐观的理由。然而,这一轮AI的发展速度和能力似乎不可同日而语。

ChatGPT(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及各种生成式AI工具的出现,使人类可以用自然语言的方式给计算机发出指令,这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某些专业壁垒。虽然当前AI生成内容在准确度、独创性上还有待提高,但替代人工、降本增效的能力显而易见。那么,此轮AI发展将冲击哪些职业,又是否会如乐观者期待的那样,带来大量新的工作?在尝试回答这两个备受关注的问题之外,笔者也试图分析AI带来的社会结构性转变,以及为了应对这些转变,个体和社会应作出怎样的努力。

我们看到,目前AI工具的发展,可能会导致技术性失业、收入分配结构的恶化尤其是“极化”效应,加剧各种社会问题。而要想让技术进步更好地实现普惠价值,我们需对现有制度进行深入反思,尝试对社会系统进行革新和再设计。归根结底,技术的社会价值实现和进步方向最终由人类决定。

1.失业危机与产生新工作的可能

在此前几轮自动化技术浪潮中,冲击的主要是重复性或是对专业技能要求较低的职业。但AI大模型具备了认知能力、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和创造能力,因此一些在传统意义上被认为高度专业化的职业,将可能受到极大的冲击。

人力资源咨询公司Challenger的一份报告显示,2023年5月,美国因AI替代所造成的失业人数达3900人。这是此报告第一次将AI作为失业的主要原因之一,而所有明确因AI产生的裁员,都发生在科技行业。

综合来看,我认为具有以下特点的职业,可能会首当其冲受到影响:

第一类是对结果的精度和标准性要求不高的职业。比如美术设计,虽然AI尚不能生成顶级作品,但已经能做出“够用”的设计。在海报设计、营销推广物料设计等相关应用场景中,AIGC工具已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代替设计师。

第二类是知识和创意行业内相对辅助性和初级的岗位。比如法律案例的整理工作,编程中相对模块化的工作等。这些工作往往由年轻人担任,因此这类替代不但会增加年轻人就业的难度,也会使他们丧失在工作中不断提升专业能力的机会。长期来讲,对社会整体人力资源的培养和积累是极其不利的。

第三类是专业性高、但业务可模型化程度也高的工作。这可能最让大家感到意外。实际上,很多对专业性要求很高的工作,其可模型化程度也是很高的。比如医疗工作者的诊断环节,从前医生通过学习大量病例、阅读书籍和积累临床经验,习得一套思考和判断模型,现在,这个过程AI也可以完成,甚至完成得更快更好。

第四类是个性化需求高但目前这些需求尚未被完全满足的行业。比如教育、陪护等行业。这些行业面临的冲击可能不是一种简单的替代,而是行业洗牌,即行业主体及其组织方式的转变。例如AI可能会推动教育的形式从一对多,向着更加因人施教的方向转变,主导行业的也许将不再会是学校、医院等传统机构。

有很多人会指出,各种替代效应的产生尚有时日,现在不必杞人忧天。的确,有不少因素可能会减缓AI的大规模铺开,包括对应用场景的持续开发、社会的接受认同、相应基础设施的配套改造,以及法律法规的持续建立等。但AI的能力提升与演进,跟之前碳基生命体学习和进步的速度是完全不可同日而语的。看一下Midjourney从去年发布到现在的能力提升幅度,就可以很直观地感受到这种速度的不同。目前基于大模型的技术路线已经较为成熟明确,技术能力不断提高,加之资本涌入、产业共识形成,所以AI的发展和冲击一定会到来,而且其速度很可能超越大多数人的预期。

有人也坚信,更多新的、更好的工作一定会被创造出来,就像此前人类工业化进程中被反复印证的那样。

我们看新工作能否产生,首先可以看跟新技术直接相关的新工作岗位有多少。

就像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之前,我们无法想象现在复杂的APP生态和相关岗位一样,现在我们其实还不能完整地想象与AI相关的工作有哪些。目前可以推测的,AI的持续发展会带来对算法工程师的需求增长,但这种增长是有限的,而AI带来的数字世界的进一步发达和繁荣,会是更多岗位增长的来源。

比方说,随着未来人类生活在虚拟世界的时长和沉浸度增加,可能会诞生许多虚拟世界的产品内容设计职位,就像我们目前在Roblox平台上看到的那样,会有人专门捏脸、设计虚拟人物服装、台本、游戏规则等等。我想随着人类对娱乐和精神生活需求的上升,创意型行业的发展前景仍然是可观的,也将持续吸纳和产生更多的岗位。

其次,我们可以看看新需求产生的潜力。这首先与时代特征有关,比如当人类从农业社会进入到工业社会,那时大量与工业制成品相关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于是对相关新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会被大量释放。

但AI时代,是否还有那样一个巨大的潜在需求空间没有被挖掘出来?当人们生活在一个全球范围内都更统一的虚拟世界和数字空间里,多元化的需求和供给是否还有一个较大的新增量?笔者对此并不乐观。

2.警惕收入分配结构恶化

学者们研究发现,早期自动化过程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中有一个重要特征,那就是中等偏低技能需求岗位的缩减,和高技能需求岗位的增长。根据Tuzemen和Willis的评估,从1983年到2012年间,中等技能需求岗位从59%下降到45%,但高技能需求岗位从26%上涨到37%。总体的变化趋势对社会进步还是比较积极的。

虽然目前大模型应用尚在极早期阶段,但据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博士AliZarifhonavar的研究预测,此轮受AI影响最大的是一些专业人士和技术人员。也就是最容易被替代的工作,恰恰是那些高技能、高回报、普遍被认为是白领和金领的工作。这个人群恰恰是最具消费能力的一群人,他们收入水平的下降,以及对工作安全性的不良预期,不但会损害中高产阶级的收入占比,也将削弱经济总体的需求水平和增长动能,其影响不容小觑。

大家都知道,一个健康的社会收入分配结构应该是“纺锤形”,中间厚、两边薄,但目前AI工具的发展,不但会加重人力劳动和资本回报的不平衡,还可能会因其对智力回报不平衡的强化,进一步加深收入分配的“极化效应”。

因为技术会改变不同生产要素在经济生产中的重要性,例如工业革命就促使资本相较于人力劳动的重要性明显提升,大模型带来的是智力要素的重要性明显提高。比如,一个建筑设计师在过去可能受到自身效率的限制,需要依托更大的团队和平台。但现在如果他的创意、声誉足够好,就完全可以通过个体或者是小团队的方式接到比之前更多的工作。于是,最有创造力的那群人,其智力附加价值会变得更高,占据更多资源,造成所谓的“天才效应”,占据收入分配中越来越高的比例。

但这并不意味着新技术就是“原罪”,而是要求人们对收入分配制度进行调整,避免这种极端不平衡的问题持续加剧。技术进步的影响不应止于生产效率的提升,也要看它能在多大程度上带来跨行业的溢出效应。

关于跨行业的溢出效应,最经典的案例来自福特公司。上个世纪初,福特公司通过改造生产流程提升了汽车制造效率,但他们并未止步于此,而是推出配套措施,大幅降低了汽车价格,同时大幅增加了员工报酬,还把每天工作时间从9小时减少到8小时。尽管加薪后人工成本大幅提升,但劳动力流动率大幅降低,高收入支持工人释放各种消费需求,也可以买得起福特生产的汽车,促进了供给侧和需求侧的良性互动和发展,使之成为跨行业溢出效应一个教科书般的展示。

由此,这种分配与生产相互促进的增长模式也被一些学者称为“福特主义”,它告诉我们,要让技术进步更好地实现普惠价值,也需要对现有的制度性安排做出调整,甚至是重新设计。

因为金字塔顶端那1%的人口,无法产生99%的人口规模的消费力,也不会转化为足够能消化现有人力资源的投资。极端不平衡的分配结构不仅会阻止跨行业溢出效应的发挥,还会加剧各种社会问题。

刘慈欣在短篇小说《赡养人类》中就讲了某虚拟星球上这样一个极端化的故事。在那个世界里,最聪明的一个人占据了星球上所有的资源,而其他人被赶到地球,地球因此遭殃。我们不希望这样的事情发生,因此才要提前思考,未雨绸缪。

3.从个体到社会,如何应对结构性转变

不管短期内我们自己的工作是否会被AI取代,当洞察到AI对社会经济带来的结构性转变,我们会发现,在不久的将来,每一个人可能都会受到它的影响。

第一个转变,是产业的整合程度、系统化程度越来越高。随着AI深入工作和组织,其改变的不止是个体工作,而是产业总体的协同和组织模式。在AI的辅助下,越来越多的经济和社会协同会进入到整体自动化的体系,机器与机器之间形成庞大且复杂的协作网络,并逐渐将人排除在外。比如,如果自动驾驶技术全面落地,整个交通系统会成为一个整体,系统指挥中心就像大脑,全面控制各类交通设备的协调和运行。这种趋势落在每个行业,就意味着各行业的整合潜力大大上升。如果你所在的行业目前行业集中度偏低,也许目前技术的进步会带来巨大的创新空间,值得好好思考和把握。

第二个转变,是AI对顶尖人才的赋能,会极大地增强中小企业的行业竞争力,而原来大企业占据的资源优势会进一步丧失。我们会在各行各业中,观察到组织小型化和行业集中化两种趋势同时增强。特别是在一些创意型行业,比如广告、游戏、建筑设计等,这个趋势可能会非常明显。在AIGC领域本身我们就能看到不少创业型小公司的巨大能量。颠覆了整个设计行业的Midjouney,就是一家只有十几人的公司。

第三是行业竞争格局的变化速度、产品迭代速度都会进一步提高,“乌卡时代”(VUCA)会更加“乌卡”。这种影响的范围是广泛的,各行各业都很难置身事外,需要企业家们有清醒的认识。

面对以上这些变化,就个体而言,首先要求我们调整自己的能力重心。以前的白领工作侧重于认知和分析,未来这是不够的,至少泛泛地分析是不够的,我们需要具有更强的原创性、洞察力、感受力、探索能力和创造力。

然而,个体的努力改变不了AI将要带来的结构性问题。当技术的发展已经与人类的进化融为一体,我们必须对现有制度进行深入反思,尝试对社会系统进行革新和再设计。

首先需要反思的是我们的教育体系。设想一下,如果我们有一个热爱绘画的孩子,面临AIGC强大的绘画功能,他/她该如何自处?他们还会有动力经历那漫长而痛苦的练习过程,最终成为一个也许并不是第一流的画师吗?然而,如果我们的孩子现在不去绘画,不去阅读,不去思考,而是把这些任务都交给AI,他们又如何成长为一个拥有探索力和创造力的人呢?如果我们希望激励他们的创造性,他们走这段路的动力到底来源于哪里?教育体系该如何提供这些动力?

另外,我们需要改变目前单一标准的内卷社会。在人类的生产能力还达不到人类需求的时候,效率成为衡量个体和组织非常重要的标准。但实事求是地讲,在这个维度上,碳基生命终归不会是硅基生物的对手。那么,社会的发展进步又应该如何定义呢?我个人认为,有两个方面需要同时纳入考量。

一方面,我们需要让人类社会的财富进一步增长。但这里的关键点在于怎么定义财富。首先需要强调的是,财富增长的核心其实不是量的积累,而是多样性的提高。为什么我们认为现在人类社会的财富远远超出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不是因为世界上有了更多的黄金,而是因为每一个普通个体可以享用的产品和服务的丰富性是空前的,而这种多样性的积累是人类持续创新的结果。更需要明确的是,财富不仅仅是一个物质层面的概念,未来财富的定义将越来越偏向情感、文化、精神和心灵。

第二个方面的衡量应该就在于人本身的发展。当技术分担了人类的工作,我们如何增强内心的充实感和满足感?我想应该有越来越多的个体,能够有机会在更多元的维度上,开发和追求自己的内生动力,并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归根结底,技术到底是能够为人所用,还是取代人类,不取决于技术本身,而是取决于我们要建设怎样的社会制度。如果我们的制度为人类的贪婪服务,技术就会加强这一点。但我们也可以利用技术更好地保护人类。比如随着生产能力的继续发展,我们可以考虑缩短每周的工作时间,建立更广泛的社会保障体系,降低人的商品化属性,为社会性、创造性的工作提供更多保障等等。

事实上,人类生产能力的每一次跃升,并不会自然地带来群体福利水平的提升,甚至往往会伴随着一段阵痛期。只有借此反思和重新设计我们的制度体系、组织目标、价值导向,每一个个体都开始思考和行动,我们才能驱动社会向更美好的方向进化。

------------------------------------

本文转自失业、分配不平衡和结构性转变:人还能否“卷”过AI

0 人喜欢

评论区

暂无评论,来发布第一条评论吧!

弦圈热门内容

Grothendick经典同调代数文章:Some aspects of homological algebra

这是Grothendick著名的关于同调代数的文章Tôhoku paper的英文翻译版,原文是法语版,标题为Sur quelques points d'algèbre homologique。英文翻译为:Some aspects of homological algebra。该文章概述了很多同调代数的重要概念,其中基本都跟代数几何有联系,并且里面不少概念其实是Grothendick本人提出来的,如abelian categories。可以说这篇文章是同调代数的经典文章,在数学圈内也时常有人推荐看这篇文章,毕竟这可是祖师爷亲自从同调代数的基础概念一步步讲起,这对学同调代数或者代数几何的人都有很大裨益。我收藏这篇文章的时候都2021年了,现在拿出来推荐给大家!之后我还会把法语原版也发出来。

10月底至11月初,弦圈功能更新:上传附件

最近我们将给“写帖子”添加一个新的功能:上传附件。也就是说,以后在弦圈用户可以上传自己写的pdf版或者doc版的文章,或者是可以分享自己收藏的电子书。至此,弦圈将同时兼顾为一个资源型网站,大家可以在弦圈的帖子中寻找相关的资源(如电子书、notes等)进行下载。附件的下载可以设置条件,如回复后才可下载,支付金币可下载等。之后为了更好的体验,我们计划引入智力(经验)和货币系统。货币暂分为金币和弦币,其中金币为免费的,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签到可获得智力值,而智力值又能产生金币😇。最后,如果上传的附件存在侵权等问题,请联系删除。注意,最新帖子泛函分析教材Functional Analysis Notes(2011)为测试贴(下图为测试画面),新功能将马上上线😃。11月2日:新功能已于昨日更新完成,欢迎尝试使用!😃

英语不好,读不懂英文数学教材怎么办?

问题:最近我得到一本英文 GTM1 的 PDF。起初我截图发到微信上,再通过机翻来阅读。后来觉得麻烦,就打印下来。结果它马上给我一个下马威。第三节开头给了一个定义,然后就出现了一个长达三行半的复杂句子,我辛辛苦苦把每个不认识的词都标出来,但是除了开头的「定义 3.1 是不完全的」,后面我就不知道它说的是什么了。而且我发现书里面有很多很多我不认识的词,一个一个查只怕一年也读不完。经常在知乎看到「数学书是所有英文教材里文字最好懂的」这样的评论,大概我的英语水平太差了吧。(我的英语水平:我现在初三,120分的试卷一般考110~112)所以现在我应该怎么办?怎样比较快速地提高英语水平使得我能够看懂数学书。(补充一句:我的数学水平对看书不是很成问题)我的回答:看不懂英文怎么办?那就老老实实遇到不懂的单词,就查一下什么意思,然后拿个笔记本记下来,这样还能方便偶尔复习巩固记忆。每次遇到不懂的单词,就这样操作,时间长了有感觉了,就可以不记笔记了,遇到不懂的查,脑子过一遍,继续看,代入到语境中去理解。你是初三,真巧我看人生中第一本数学英文教材的时候也是初三,当时刚刚中考完,我还依稀记得当时看的教材是泛函 ...

关于平方可积空间的一些疑问

勒让德多项式是平方可积空间的完备正交基,也是该空间的绍德尔基,即该空间的任意一个元素,可以由其唯一的表示。而勒让德多项式是由x,x^2,x^3....通过施密特正交化原理得到的,两者张成的空间相等都在平方可积空间中稠密,那么我想问的是x,x^2,x^3....是该空间的绍德尔基,即平方可积空间的任意一个元素可由x,x^2,x^3....唯一表示么

我翻译并整理了一些MathStackExchange的问题和回答

对于数学老手而言,阅读全英文数学甚至是全法语数学,都是可以做到的。但是对于数学萌新而言,阅读全英文的数学内容,可能会比较吃力,也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来进行阅读和理解。然而对于做数学的人而言,不懂英文就意味着会有大量优质的英文数学资源无法享用。国外比较有名的数学论坛包括MathStackExchange 与 MathOverflow,都拥有大量优秀的问题以及十分优质的回答,这往往能帮助你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所以,我觉得可以翻译一些MathStackexchange与MathOverflow的优质内容,让更多的国内的数学爱好者能够接触到优秀的英文数学资源。目前我已翻译,并重新整理以下内容,中英对照(切换语言可见):如何构建一个比复数域$\mathbb C$还要大的域?ℝ的有限域扩张是ℝ或者同构于ℂ幂零理想层的局部截面是什么样的?我在哪可以找到一个数学笔友?范畴中的态射一定得保持结构吗?我在教材中找到了一些不一样的阿基米德性质的乘法形式如果我看数学看得很慢,这没问题吗?仿射概形上的概形什么时候仿射?如果两个对象的余极限同构,那么这两个对象同构?正弦函数的幂级数展开是否是柯西序列?任意一个 ...

10.27 弦圈问题分析以及改进计划

最近有不少对弦圈感兴趣的爱好者,在弦圈注册了账号,也有人参与了互动。对此,我在这感谢各位的支持和认可!😃不过经过这段时间,用户注册后的表现,也透露出目前弦圈存在的很多问题。首当其冲的就是首页,默认显示最新内容,用时间顺序排序,意味着大家在首页往往无法看到有趣的内容,也可能找不到他想看的内容。这也导致弦圈中优秀的内容被埋没。因此,针对这个问题,我自己设计了一个简单的热度算法来计算“热度”,然后通过“热度”来排序首页的热门内容。旧的热门内容就是单纯的通过阅读量排序,没有热度随着时间衰减的现象,这也意味着新内容往往容易被旧内容排挤掉。有了更好的热度算法,我就可以将打开首页默认显示最新内容,改为默认显示热门内容了😇。接着就是中英文混合的问题,这个首页已经解决了,首页看到的内容都会把其他语言的给过滤掉。但是圈子内的话,我没有强行设置只有一种语言,因为不太想一些优秀的英文内容被埋没。我有点想参考推特的做法:热门内容推荐的大多数都是一种语言(如中文),只有一两个是其他语言(如英文)。或者说还有一种方案:热门内容全是同一种语言,再增加一个选项”全部“,即查看圈子全部内容。至于数学圈首页,那些数学分支的 ...

为什么无限求和需要被有意义的?

我的提问:例如单位分解(partition of unity)中的求和以及抽象代数中的多项式表达式。回答:拥有无限多项的求和(或者说更加正式的“级数”)需要一些额外的条件来保证他们“表现良好”("well behaved")。否则你可能得到像以下这样的悖论:$$\begin{align} &S = 1 + 1 + 1 + \dots \\ &\Rightarrow 2S = 2 + 2 + 2 + \dots \\ &\Rightarrow 2S = (1+1) + (1+1) + (1+1) + \dots \\ &\Rightarrow 2S = 1 + 1 + 1 + \dots \\ &\Rightarrow 2S=S \\ &\Rightarrow S = 0 \end{align}$$一般地,额外的条件包含,要求除了有限数量的项都为$0$(数学简称中的“几乎所有”)或者收敛条件来确保求和有一个极限值。本问题问于2020年1月22号,当时我在读高三,提问的水平非常差😅,跟Peter Scholze这种高中就懂谱序列的没得比🙃。

抽象代数中如何执行归纳法?

我的提问:我无法理解在这个证明中,归纳法这个步骤是如何进行的。有人能帮帮我吗?感谢!回答:令$n = deg B$。他们通过对$m = deg A$做归纳法来证明那个陈述。基本情况是$m < n$。如果$m \geq n$,然后他们找到另一个多项式$A'$,在这种情况下,$A' = A - B a_m X^{m - n}$,并且它有比$m$更小的阶数。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归纳假设来处理它。$A′$的商和余数表达式是用于找到$A$的。我想有两件事你可能会觉得困扰,以及为什么你没有认出归纳法。首先,基本情况不仅仅是一种情况,而是一堆情况。这里请注意,这是基本的:证明中的归纳步骤仅适用于$m\geq n$。同时注意,在这种情况下,证明$m=1$的工作量并不比证明$m<n$小:对于所有这些情况,这都是一行证明。你可能会觉得困扰的第二件事是,我们不仅对$m-1$使用归纳假设,对任何阶数严格小于$m$的多项式也使用归纳假设。这被称为完全归纳法或强归纳法:在归纳步骤中,你假设的是,命题不多于$m-1$时都是真的,而不仅仅是$m-1$。这在维基百科的“归纳法”页面上得到了很好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