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球有没有被精心设计过?1万年前的壁画,可能给出了答案

发布时间:2024-08-14 19:29:37阅读量:135
普通文章
转载请注明来源

1

科学家们测算出地球的年龄是45.5亿岁,大约是38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生命,人类最早是在距今300万年前出现在地球上。

但是地球是怎么出现的,是自然生成,还是被神创造的呢?

耶稣说:“当然是我创造的了。”

盘古却说:“你那是创造的人类,明明是我一神斧劈开的。”

地球真的是由神创造的吗?地球上的人类也是由神创造的吗?

仰望浩瀚的星空,思想也随之神游于银河系中。

无比广阔的宇宙中还有和我们一样的人吗?那一闪一闪的群星中,是否有生命存在?繁星点点的天空是否也正有一个和我一样的人,也在思索着,其它的生命在哪里?

2

英国天文学家,哈雷彗星的发现者艾德蒙·哈雷曾经说过:“太阳系并非自然形成,而是经过人为设计的。”

这是真的吗?

2014年7月15日,印度权威考古学家JR·巴格特在恰蒂斯加乐邦的一个洞穴中发现了一些保存良好的壁画,距今大约有1万年的历史了。

令人惊喜的是这些壁画虽然历经岁月的洗礼,但色彩依然鲜艳。

历史悠久的壁画,在世界上有许多,例如我国敦煌莫高窟的壁画,所以这些壁画的出现不是最稀奇的,年代久远也不是壁画的最奇怪之处。

重点是壁画中所描绘的图画,匪夷所思,震惊了人类。

壁画中大多描绘的是史前人类之间的一些日常生活、狩猎、娱乐或是动物等。

然而有三幅图却牢牢吸引了考古学家的目光。

第一幅是一排人体图,紧密地排列在一起,仿佛是在一起祈祷;第二幅图中只出现了两个人,其中一个人似乎戴着类似于头盔的装置,手里还拿着一个像是探测器又或是武器的奇怪东西,还有一幅画中发现似乎是带着天线的飞船,依稀还能看见起落架的样子。这就有些奇怪了,在远古时期,没有现在发达的科技与文明,那些头盔、探测器、飞船是怎么回事?

是当时当地的人类自己发明创造的吗?还是由谁带来的?

还有古埃及神庙中的“飞机”壁画以及金字塔当中的“超前科技”,这些神奇的事情该如何用我们现代的科技与文明去解释呢?

难道真的是有高等文明设计创造的地球,从而创造了人类?地球最初的文明也是高等物种教会地球上的人类的吗?

难道在远古时期就有高等文明降临地球吗?那他们来地球的目的是什么?

3

地球上的科学家们不断探索研究地球以外的星球,到目前所发现的星球中除地球外,其它星球皆没有生命迹象。

科学家们也曾向太空发射各种信号,以求得到外星物种的回应,但从未收到过任何回信。

关于太阳系,关于地球是自然形成还是被精心设计的?科学家们一直在研究。

这里有一则关于牛顿与哈雷之间的小故事。

牛顿是一位物理学家,他相信的是科学,对一些神祇是不相信,不信仰的,但当他和哈雷彗星的发现者哈雷在一次会面后,他改变了他的想法,晚年开始研究上帝,思考上帝的存在性。

反差这么大,是什么触动了他,让他有了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

有一次牛顿去哈雷家拜访,在哈雷的家里看到一个非常精妙的模型:七、八个行星(当时在太阳系中发现的行星只有七、八个)固定在一些线条之间,上满发条后,开始错落有致的运转,远一分不可,近一分也不能。

看到这个模型,牛顿真是叹为观止,急忙问哈雷:“这个模型是谁设计创造的,简直是太神奇了。”

哈雷随口说到:“这怎么可能是人创造的?它是自然形成的。”

牛顿很笃定地说:“这怎么可能呢?这么精美的一个模型,怎么可能不是人所创造的呢?如果不是人所创造的,那它是来自于哪里?”

哈雷淡淡地说:“当然是自然形成的。”

牛顿惊讶得无以言表。哈雷接着解释到,这样的一个被认为是精致绝伦的模型,都不能认为是自然形成的,那比它精美无比的太阳系,那么多的巧合组合在一起形成的太阳系,难道就能是自然形成的吗?

听完这些话,牛顿默然了。

牛顿是一个伟大的物理学家、科学家,从此以后,开始致力于研究神学,牛顿认为上帝是宇宙的第一推动力。

有这样观点的科学家并非只有牛顿一人,爱因斯坦也认为宇宙法则是“神”的杰作,还有为人类发明“电”的科学家特斯拉,他曾说过“我能劈开地球,因为我懂得比上帝还多!”

他曾有许多神奇的预言,例如:智能手机、类似飞碟的飞行器,他被认为是由未来穿越而来,又或者他是被高等文明派到地球,为地球文明做贡献来的。

4

地球的出现科学的解释是:地球在宇宙初始并不存在。

一代代的恒星在气体云中诞生,吸附着漂浮在宇宙中的许多元素。

当一代恒星走进灭亡,爆炸后,吸附的元素重新散布在宇宙中,再一次被其它的恒星吸附,这样一代一代地吸附爆炸,再吸附再爆炸。

在又一次的超行星爆炸后,形成了太阳系,地球也随着太阳系的成形而形成。

地球是上一代恒星爆炸后留下的大一点的岩石,围绕太阳旋转的同时,不断的吸附着其他的岩石与尘埃,不断的被其他星球撞击,再吸附再撞击再吸附,经过几千万年后,逐渐演变形成现在的样子。

地球在太阳系中享有得天独厚的待遇,随着太阳系的不断发展,地球也在不断壮大中。地球拥有着生命所必需的氧、氢、氮、碳等元素,在太阳光紫外线和雷暴之下,慢慢地孕育出了生命。

宇宙中被发现适合生存的星球,超过3亿颗,甚至可能会有30亿颗,但为什么只有地球上存在生命?适合生存却并没有孕育生命,那是为什么?

在许多关于地球的科幻电影或科幻小说中,也经常会提到地球甚至太阳系,其实是由比人类更高等级的物种设计出来的。

当真地球是被设计出来的吗?

如果不是,那地球的存在,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巧合?

银河系是一个直径约为10万至18万光年,薄恒星盘面厚度为2千光年的棒旋星系。

太阳系位于银河系的猎户支臂上,所在位置刚刚好,不远不近,正好是在银河系中最适宜生存的地带。

太阳系离银河系的中心银心如果太近,银心附近许多大质量的恒星,最终变成超行星爆炸时,所产生的伽马射线,会让地球上的生命体灭绝;太阳系如果离银心太远,位于银河系边缘,那里大质量的恒星很少,重元素丰度很底,也就是碳、氧和铁等较重的元素含量较少,这样地球上生命的出现就有了难度。

太阳系中有许许多多的星球,地球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但只有地球繁衍出生命;广袤的宇宙中,像太阳系一样的星系,还有无数个,却没有一个和地球是一模一样的。

太阳很巧合的离地球不远不近。

距离再远一些,太阳的光照达不到,就会像火星一样荒凉,像海王星一样成为冰冻星球;距离再近一些,太阳的光照太炙烈,就会像金星一样成为人间炼狱,或者成为像水星一样的火球。

这个神奇的不远不近,正好的光照不会被太阳紫外线灼伤,适合地球上生命体的需要,最适宜的温度,适合地球上液态水的存在,造就了地球的生机勃勃。

太阳很巧合的不大不小正合适。

再大一些,地球与太阳的距离相对就会缩小,太阳那炙热的温度会让地球受不了。也许还是会有生命,但高温下,有多少生命能够承受,生命能否良好的繁衍生存就有了一定的难度;再小一些,地球与太阳的距离理论上就会变远,太阳的光照不够,寒冷就会如影随形,又有多少生命能够承受极寒的天气?

地球也不大不小正合适。

再大一些,吸引力加大了,重力也加大了,动物的行走就会费力,活动也更加困难,不利于地球生命的生存,还有随时被撞的危险;再小一些,没有足够的引力,无法吸引大气层围绕,没有大气层的保护,太阳紫外线的照射,直击地球,地球上的生命如何生存?

还有木星很巧合地成为地球的保护神。

它的质量是地球的317倍,体积是地球的1316倍,挡在地球前方,它巨大的吸引力,使撞向地球的小行星改变了行驶轨迹,要么毁灭要么臣服,地球才得以休养生息。

月球大小是地球的四分之一,体积是地球的四十九分之一,质量是地球的八十分之一,完全不符合卫星标准的月球很巧合的成为地球的天然卫星。

月球周而复始地围着地球稳定的旋转。作为地球的保护盾,它强大的引力阻挡不规矩的小行星的碰撞;同时月球与地球之间相互的吸引力,使得地球有一个非常稳定的角度,造就了地球分明的四季。

这诸多的巧合,汇在一起,地球成为唯一生命存在的星球。这么多的巧合当真是巧合吗?大自然真的有这么神奇吗?可不可能真是有一个更高等的生物,设计创造的地球?

只是人类现在的科学技术还无法发现他们的存在。

5

古希腊物理学家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能翘起整个地球”。

整个银河系里,去哪里找一个支点,可以把地球翘起来呢?

如果找到了这个支点,把地球翘了起来,然后放在哪里?放在其它星系?那还会是现在的地球吗?地球上还会出现生命吗?

这些问题,只能留待科学家们去研究发现了,又或者在科幻片中会找到答案。

虽然对地球的出现,对人类的出现有许多的猜测,但科学当然还是正确的。

虽然宇宙中还存在着许多科学无法解释的现象,也许当人类文明达到更高程度的时候,那些在当时无法解释的东西,也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0 人喜欢

评论区

暂无评论,来发布第一条评论吧!

弦圈热门内容

给邱教授寄信没有收到回复,我被网友顺着网线找上门暴打一顿,最后踏上修仙之路成为元婴大佬

在京北市的八月,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斑驳的光影,为这座城市增添了几分宁静与祥和。然而,对于陈木而言,这个夏天注定不平凡。陈木,一个普通的图书管理员,每天的工作就是整理书架、帮助读者查找资料、登记借阅信息。他的生活简单而规律,除了工作,他几乎不与人交往,也没有什么特别的爱好。然而,在这个平凡的外表下,陈木却有着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他对数学有着近乎狂热的热爱。陈木的数学之路始于他的童年。他的父亲是一位数学老师,家中的书架上摆满了各种数学书籍。在父亲的熏陶下,陈木从小就对数字和公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喜欢沉浸在数学的世界里,那里充满了逻辑和秩序,每一个问题都有答案,每一个答案都有逻辑。随着年龄的增长,陈木对数学的热爱并没有减退,反而越来越强烈。然而,陈木并没有选择成为一名数学家。他的父亲在他高中毕业那年因病去世,留下了一大笔债务。为了维持生计,陈木放弃了上大学的机会,选择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尽管如此,他并没有放弃对数学的追求。每天下班后,他都会在自己的小屋里,点上一盏台灯,沉浸在数学的世界中。陈木的小屋并不大,只有一间卧室和一个小厨房。卧室里除了一张床和一个衣柜,最显眼的就是那张堆满了数 ...

小平邦彦:树懒style的世界一流数学家

撰文 | 喵头鹰同学1915年,日本农商务省官员小平权一家迎来了长子。这是个有点让人担心的孩子,从小到大一副不大精明的样子。长大以后他更是自称懒人,总觉得这也麻烦那也啰嗦,他时常想着如何摸鱼。他还说树懒过的日子就是他的理想生活,大有“躺平之王”的气质。但偏偏就是这样一个人,日后从东京大学前往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工作,还成了首个获得菲尔兹奖的亚洲数学家。这个树懒style的大数学家,就是小平邦彦。正在上课的小平邦彦(摘录于为纪念作者 60 岁而出版的Collected Works)1稀里糊涂上重点童年时期的小平邦彦完全没有“牛娃”的样子。他在学校里的表现谈不上出色,除了数学别的科目都学得不好。小平邦彦和中学时期的同学回忆儿时经历时,小平邦彦直言自己“非常讨厌上学”,一点不考虑要是有家长想拿他当榜样激励自家孩子怎么办。到了初中阶段,情况没有好转多少,但他遇到了一位眼光独特的化学老师。当时的化学课程涉及大量计算题,小平邦彦“都能应付”,所以老师觉得他可能是个人才,进而鼓励他报考第一高等学校。贵为重点的一高当年报名条件还很宽松,想考的学生基本都能去试试。也许是被老师的热情感动了,小平邦彦决定认真 ...

叔本华:论自杀与死亡,情爱与性爱|品读

论自杀与死亡,情爱与性爱文|叔本华就我所知,只有一神教或说犹太教的成员,才把自我毁灭的行为看作一种罪过。令人更为惊讶的是,无论是《新约》还是《旧约》中,对自我毁灭的行为都没有表述过任何禁止,或者明显的不同意。因此,宗教教师们只能把他们限制人们自杀的理论建立在他们自己杜撰的哲学基础之上。他们的理论非常贫乏,他们的论证因而就软弱无力,所以他们只有加重表达这种厌恶心境的用语的份量。也就是说,他们常常只得运用谩骂的手段。所以,我们总听到“自杀是最愚蠢的行为”,而且还听说“只有疯子才会这样干”诸如此类枯燥乏味的陈词滥调。或者作出这样胡言乱语的断定:自杀是“不正当的”;虽然在实际上,人在世界上最不可征服权利只有他自身的生命和人格。这一次,让我们请求道德情感来决定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比较一下两宗新闻对我们的印象。第一宗新闻是,我们的一个朋友犯了罪,诸如杀人、栽害、背弃、偷盗,第二宗新闻是他自愿地了结了他的生命。第一种情形,会激发出一种满腔热血的义愤、气恼以及急切的惩治、报仇的感受;而第二种情形将使人产生怜悯,忧伤,这种情形,人们与其说会对它作出道德谴责,毋宁说更可能对这个人的行为之勇气感到钦佩。谁没有 ...

卢梭《社会契约论》:人生而自由,却无往而不在枷锁之中

  关于自由,也许人人都知道卢梭的那句名言:人生而自由。  可是一开始生活,一旦落尽生活里,又不得不感叹卢梭接下来的话:却无往而不在枷锁之中。  人生而自由是什么意思?每个人都可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只要你的手脚没有被捆绑着,你的自由就在你身上,你可以去想去的地方,可以见想见的人,可以吃想吃的东西,这就是自由。  但是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能这样做,我们做什么事情,需要考虑后果,会不会影响自己的生活,说话会不会得罪人,不工作该如何活下去?因为这些顾虑,我们就感觉枷锁无处不在,这些枷锁你看不见,莫不着,但是你能时时刻刻感受到自己被它约束着,在它的约束下做什么都得小心翼翼的,这就是自由背后无处不在的枷锁。  这些枷锁是怎么来的呢?我们要生活下去,就要遵守某些生活的法则,触碰了这些法则,你就得不到你想要的东西,你就会遭到生活的毒打,实际上,绝大多数“无往不在”的枷锁,都是人和生活签订的不平等的契约,一旦签订,你就得按照契约的内容去做。  这就是卢梭在《社会契约论》里面说的,人从自然人变为社会人,虽然得到了很多东西,但是同时也失去了“自由”。  01  十八世纪的欧洲,社会黑暗,等级森严,人民备受 ...

cover

10.11-10.12 西班牙马德里之旅

【🇪🇸⛲️10.11-10.12 马德里】​终于上洛了,这次是正宗国庆节,不是野蛮加泰人的民族日了以前在rtve看了过很多遍,这次终于有机会亲临现场看阅兵了。遗憾的是刚好这天下暴雨👿跳伞环节,空军阅兵还有战机拉彩带等重头戏都取消了,自己也被淋成了落汤鸡,现场其他人也是“热情满满”😡,尤其是看到Pedro Sánchez时民众夹道欢迎对国家首相送上真诚问候的时候()趁着国庆​博物馆免费去普拉多看到了《宫娥》,《农神食子》,《1808年5月3日枪杀起义者》等一系列名作,都是来自课堂上的圣地巡礼。还有人称小云台花园的丽池公园,一眼江南西的格兰大道,有种仿佛又回到了广州的感觉()​